平博迁居三城海内外食客无数这位72岁美食家为普罗理想国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12-04 01:01:08

  平博热爱美食的厨师也不少,更不乏形形普通的人们,走遍大街小巷,只为寻觅最满意的一口。

  《孤独的美食家》里称觅食为“幸福地填饱肚子”,是现代人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法。由此看来,“吃”绝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事。今年已经72岁,当了三十多年美食家的孙阿姨对这个观点再赞成不过。

  孙阿姨本名孙亦敏,1949年生,祖籍天津。她在中国台湾的桃园眷村长大,80年代开始经营自己的餐饮品牌“鹿鼎记”,早在当时就开设出了“私房菜”、“私人定制”等如今十分流行的餐饮玩法。

  1998年,鹿鼎记被带到了美国西海岸,成为当时洛杉矶最受欢迎的中餐厅之一,孙阿姨也被选为美国中餐协会理事。

  2005年,孙阿姨决定“退休”,旅行经过成都,她就立即被吸引住了,次年便决定在此定居。她又摇身一变成为“孙阿姨的移动厨房”的创始人,给美食爱好者以及年轻的妈妈们进行一周一次的烹饪课程,将美食带去更多家庭。

  参与到此次理想生活研究计划,在孙阿姨看来,她和理想国在“美食可以营造家的温度”这一件事上,有许多的共识。

  小时候,在一个餐桌上吃到来自五湖四海的饭菜,开启了她用美食与世界对话的一生。她不仅是个美食家,也对打造”有温度的家“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平博。

  而提及食物与生活的关系,孙阿姨有说不完的想法:“人们要谈生活的诗与远方,怎么离得开吃食呢?”孙阿姨喜爱吃饭时温馨的氛围、热闹的碰杯、不绝的交谈,它们丰富了餐桌,也丰富了整个生活。

  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胜利,政权撤离大陆。孙阿姨一家在逃难途中,遇到卖馒头的货摊时,母亲不惜剪下半片金叶子,换取食物以为腹中的小女儿补充营养。

  孙阿姨说,“我有时在想,如果有胎教的话,这大概就是我的胎教平博。那时母亲经历的那些惶恐与不安,通过脐带传递给我,所以长大后每一样食物对我而言都是如此珍贵”。

  在孙阿姨看来,最能代表她对食物态度的,不是什么代表菜,也不是烹龙煮凤,偏偏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剩饭。炒饭、炒面、泡饭最简单的做法却蕴藏着复杂的家的味道。且简单不等于草率和粗暴,里面其实蕴藏着孙阿姨对食物的尊重和节约意识。这恰恰是现代社会中无可奈何的年轻人很少做到的,所以孙阿姨常常告诉年轻的孩子们,即使为自己做一顿简单的早餐也能让一天变得不一样。

  她常说“从厨房到餐桌的距离,是传递爱与欢乐最短的距离”,至今仍坚持亲自买菜,不远庖厨。孙阿姨喜欢逛热闹的传统市场,说菜市场里的吆喝声都充满香气,这种香气是人间烟火,是从小到大她都十分熟悉的生活场景,能从这里提取出最具烟火气的快乐。

  菜市场里的食材是季节的预报员,几十年的做菜经验让她能辨认出春末最新鲜的胡豆平博、初夏最鲜嫩的竹笋一天的菜单能在走过菜摊的短短路程中被定下来,她认为应季的食材能为客人和家人搭配出最健康的食物。

  她享受着在厨房忙碌时,扭头就能看见家人和朋友们满怀的期待。正是因为她的食物里藏有对万物的珍惜,给每个客人和朋友家一半的关怀和照护,才让有她的地方总是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她自谦说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厨艺有多么厉害,而是在“让食物代为传递家庭中的欢乐”这件事上,她做的还算不错。

  家是一种味道,能让大家通过享受的感官和满足的食欲感到温暖。小时候,在一个餐桌上吃到来自五湖四海的饭菜,开启了她用美食与世界对话的一生。她不仅是个美食家,也对打造”有温度的家“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这种温暖在节日聚会时最有代表性,在这许许多多的节日里,如果没有食物来作为支撑,是不是也没有那么多的趣味了呢?清明节有青团、端午节有粽子、中秋节有月饼、过年有年糕

  孙阿姨回忆儿时还住在桃园眷村时,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美食和习俗都齐齐汇聚在小小眷村里,过年时,大家一起打年糕的热闹场面至今依旧清晰。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来自各地的菜系滋养了这位美食家的童年,也让她对家和传统食物的理解变得更加宏大和包容。

  孙阿姨对传统节日充满了期待,她将传统食物看作节日特有的仪式,和家庭亲密关系的一种表露。

  所以她对于传统食物的制作十分看重,每一年端午节,孙阿姨的粽子从不会缺席。佳木斯的糯米、裹着恰到好处的水汽,肉粽和各种口味的甜粽皆出自孙阿姨的匠人匠心。

  孙阿姨说,“家也是一种声音,小孩儿吵吵闹闹,锅碗瓢盆碰撞,电视机里絮絮叨叨,还有许多低声絮语,一起构成了家的安全感,与美食一起,让温暖更甚。”

  作为一个辗转定居过三个城市的美食家,孙阿姨对每个城市的生活都有不同的体验。儿时在桃园眷村,一张餐桌上的人,是一起长大的邻居,也是兄弟姐妹,这是她心中最美好的一幕。

  美国人注重隐私,餐桌上也显得不那么亲密。但孙阿姨却坚持将美食带给美国人,渐渐化解了他们的心墙,甚至至今还常常有美国的好友与她联系询问某道菜的做法。

  对于如今,孙阿姨回忆起刚回国时,她还常常能闻到邻家菜籽油的香味,而如今城市变迁、封闭的空间,以及渐渐失去作用的厨房让这种味道也消失了,不再有餐桌上的欢笑声和热络的邻里串门。

  儿时眷村的竹篱笆早已坍塌,现代不可更改的钢筋水泥是否也能用食物变相消解呢?孙阿姨思考道:“这种亲密的消失是否是从家里开始的?”大家一齐聚在餐桌前的场景逐渐变少,屋里的人情味儿都不再能传出家门,更别提旧时的互赠瓜果了。

  多年用厨艺来打交道的孙阿姨认为没有什么是美食解决不了的。下一次厨,敲响邻居的门,邀请他们尝尝新做好的美食或许就能消散冷冰冰的邻里关系。如果有机会,多多参加社区里的活动,节日里的热闹也将会带进家门。

  依次为:理想国社区日常、理想生活草坪音乐节、发光的少年合唱团

  对邻里关系抱有许多期盼的孙阿姨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提取了一个关键词“不远”。“不远”是不远的邻里关系,离家不远的地方可以买到好的食材,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散步的好去处,离家不远的地方可以看医生,离家不远的地方有学校

  恰好,孙阿姨眼中很“中”的城市郑州,正在打造这样一个“不远”的理想国。

  理想国特别邀请了孙阿姨亲自书写了一封业主信,并将包含“家的温度”的粽子礼盒作为一份给新居民的礼物。礼物中,充满孙阿姨对食物的热爱,对餐桌的期盼,对家的关切,和对开启新生活的人们的美好祝福。

  虽然我没有去过郑州,但是在眷村生活的时候有河南来的邻居,他们爱吃面食,口头禅是“中”这个字。我觉得中原文化特别有意思,也很想看看以前的古都。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美食没有国界,甚至可以说没有边界。它可以串联墨西哥、巴西、越南、印尼、日本许多许多国家,虽然语言有障碍,但味蕾是相通的。这样的交流能让我理想中的自由、认同、包容的生活得以实现。

  “家”需要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对家和家人眷恋的满足。比如孩子回到家里,能看见一大桌喜欢的饭菜,能品尝出饭菜里的爱意,这就是家的味道了,这种形式的爱意的传递,对“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